对话 Mantle 顾问 Emily:优先任务与 OKR 是什么?与 Bybit 如何协同?
2025-09-11
本次访谈邀请到 Bybit 现货负责人 Emily(兼任 Mantle 顾问)阐述了 Bybit×Mantle 的 “三板斧” 协同,强调与 EVM 与非 EVM 生态的融合;在 RWA 路线中,Mantle 聚焦链上底层,链下合规与托管由合作伙伴承担。
 
声明:本文内容仅为受访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吴说观点,不对任何代币进行背书,吴说与 Bybit 无利益关联,请读者严格遵守所在地法律法规,不参与违法金融活动。 
 
Mantle 顾问视角:未来 90 天的三大优先任务是什么?
 
Emily: 大家好,我是 Emily。现在在 Bybit 负责现货业务,同时 BYREAL 也有一个 DEX;Solana 上的 DEX 也在今年 6 月 30 日刚刚主网上线,这是我们一次新的尝试与新产品。目前我也刚刚加入 Mantle,担任 key advisor。这些是我在 Bybit 正在负责的工作,对我个人而言,这段经历也颇为特别:我使用 Bybit 已有五六年,是资深用户。其实在加入 Bybit 之前,我还参与了 BitDAO 的公募。随后加入 Bybit,BitDAO 转型升级为 Layer 2 公链 Mantle,BIT 也转换为 MNT 代币。这次能够加入 Mantle,为公链生态建设添砖加瓦,我非常兴奋。
 
也因为 Bybit 与 Mantle 的渊源与关系,大家都比较清楚,因此我们非常期待 Bybit 与 Mantle 的全面协同升级,一起推进更多事情。我们也是响应社区的诉求,推动 Bybit 与 Mantle 更深入的合作。从我与 Helen 加入 Mantle 开始,大家会在市场上陆续看到一系列 Bybit × Mantle 的共同升级。
 
如果说 “新上任三板斧”,我们优先会做的第一件事,是让 MNT 代币在 Bybit 平台拥有更多实体应用。事实上,大家已经看到了:本周五我们发布了 Mantle 在 Bybit 平台的生态路线图,未来会把更多应用场景整合进 Bybit 生态。
 
除了此前已有的功能以及可参与更多理财与结构化产品之外,我们也在陆续上线更多以 Mantle 作为计价币的交易对。并且我们还将推出 Mantle 的期权产品,以及更多结构化产品,包括智能杠杆。前段时间也已上线 Mantle 双币等产品。面向机构端的更多场景(如借贷等)也在规划中。
 
如果总结 Mantle 在 Bybit 平台上的更多应用,可以分为几类:第一,在哪里买 Mantle?除了现货交易,也可以通过 OTC 购买。接下来我们还会上线类似 Discount Buy 的产品,提供更多购买场景。
 
第二,买了 Mantle 之后,如何使用 Mantle?这包括上线更多 Mantle 计价的交易对,以及更多借贷等产品,提升使用场景。
 
第三,持有 Mantle 有什么好处?例如参与打新,以及手续费抵扣——这是社区一直期待的功能。我们计划在 9 月正式推出:使用 Mantle 在 Bybit 平台支付手续费,并享受一定折扣。与此同时,Mantle 还可参与各类理财与结构化产品应用,后续还会有更多活动类的 Mantle 应用陆续上线。总体上,我们会针对散户、VIP 与机构账户分别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场景。
 
此外,在 “新上任三板斧” 中,最快可落地的就是上述这一类集中的平台应用。同时,我们也在规划消费与支付场景:使用 Mantle 支付 Bybit 平台的部分线下活动费用;后续会将 Mantle 接入 Bybit Card、Bybit Pay 等支付产品。
 
Emily:接下来另一个重点更偏向 Mantle 公链本身。行业的核心仍是 “资产与交易”,因此我们将围绕在 Mantle 上 “打造哪些资产、引入哪些优质资产”,以吸引用户来交易与使用。同时,我们会把 Mantle 明确定位为面向机构的 RWA 公链;这一叙事将是未来数月的核心战略方向。
 
Mantle 过去的定位更偏 ToB,大家也能感受到:在 ToC 与 meme coin 等资产的打造上并非重点。我们更希望利用这条性能稳定的公链,以及 “大体量 Treasury” 的优势与定位,去承载更大的资产增量。可以看到,在 Mantle 生态上历来更强调 “大资产” 路径,例如 MES、FBTC 等。接下来我们会延续这一特质,并更开放地引入 RWA 资产,包括更多稳定币,以及近期市场更关注的 “股票代币化” 等新型 RWA 资产,这些都是我们的重点方向。
 
相应地,我们也会在技术侧推进 Mantle 公链的路线图更新,面向 RWA 场景与相关解决方案做针对性优化:强化机构级安全性、提升稳定性与更可靠的结算能力等。这些都是服务于我们 RWA 战略的准备工作。
 
第三大板块是让 Mantle 公链更开放、更融合。这里的 “融合” 不仅指与中心化交易所在链与 API 层面的衔接,也包括作为一条 EVM Layer 2,进一步与更多 EVM 生态公链、以及 non-EVM 公链生态开展互通与协作。以上将是我们未来三个月的重点:其一,短期内实现与 Bybit 生态更深的整合;其二,在 Mantle 公链上更有针对性地引入与打造重点资产类别;其三,推进公链生态的外延与融合,包含与 non-EVM 生态的对接。
 
如何理解 MNT 与 Bybit 之间的关系?
 
Emily: 首先,Mantle 的第一性定位不会改变——MNT 是公链的治理代币。
其次,就与 Bybit 的关系而言,大家在 Bybit 平台上能参与 Launchpool、Launchpad、打新等权益的,不仅仅是 Mantle;还有其他资产。Mantle 作为一条 EVM Layer 2,与 Bybit 的关系确实更为紧密,但并非平台内 “唯一拥有相关权益” 的资产。我们与 Solana 生态的合作同样紧密,因此也推出了 bbSOL 等独家资产;过去 bbSOL 也参与过 Launchpool、Megadrop 等活动。需要澄清的是:Mantle 不是 Bybit 平台内唯一可参与上述权益活动的资产。
 
关于 “是否用利润回购销毁 MNT”,这涉及 Mantle 代币经济模型的系统性设计与更新,目前仍在讨论与论证中,属中长期议题,短期内不会快速落地。未来不排除对 Mantle 经济模型进行更新的可能性,但采取何种路径与机制,仍需审慎评估与长期规划。
 
Mantle 相比于主流 L2、公链有什么差异化优势?
 
Emily: 首先,如果与 Arbitrum、Optimism 等 Layer 2 对比,从技术层面看,Mantle 是一条模块化(Modular)Layer 2。前几天美国商务部与 Chainlink 的合作中,集成并支持多条公链上链数据,Mantle 也是首批支持的公链之一——包括 Bitcoin、Ethereum、Solana、Aptos、Arbitrum 等;其中 Mantle 是唯一的模块化 Layer 2。再从与 Arbitrum、OP(Optimism)的技术对比来看,Mantle 现在是第一个使用 ZKP 的 Layer 2。
 
这带来的优势在于我们提出的第三项工作方向——更广泛地与 EVM 与 non-EVM 生态融合。采用 ZKP 技术在跨链与跨生态互通上具备明显优势:不仅能覆盖 EVM 生态的互联互通,像 Solana 这样的 non-EVM 生态也能更好地支持。因此,在技术可扩展性与可融合性方面,Mantle Layer 2 相对更具优势。这些是 Mantle 目前在基础层与功能性上与其他 Layer 2 的差异与强项。
 
至于与 BSC 和 X Layer 这类更偏 “交易所公链” 定位的生态相比,Mantle 将坚持 “更融合、更开放”。Mantle 并不是为某一家交易所而建的 Layer 2——从最初启动时起就独立于 Bybit 运作。过去两年我们一直面向外部求解、与更多交易所合作;无论是 Mantle Chain 的接入,还是 MNT 代币的上线,都已获得多家中心化交易所的支持。总体而言,Mantle 公链将定位为开放金融基础设施型公链,而非 “交易所公链”。
 
拓展应用场景:Mantle 优先探索的新方向
 
Emily: 除了交易和各类权益福利、以及支付等方向,这些都会按路线图推进。接下来我们也会把一些新产品和创新型产品优先与 Mantle 做整合。
 
我们比较务实,没有明确落地前不便对外赘述。只能说我们正在探索 Mantle 与现实生活场景的连接,这一思路也受到 Bybit Card 和 Bybit Pay 的启发;未来 Mantle 可能被更多与金融不直接相关的合作方和场景接受,这也是我们在推进的方向之一。
 
举个简单的例子:Mantle 的大户或持有者,未来是否能在生活方式、出行旅游、以及部分高端展会上获得特定权益?这些都是我们正在探索的方向。眼下还没有可以公布的具体落地事项,但如果问是否会有新的场景,这是我们确实在做、并会持续推进的工作。
 
就 Mantle 2.0 而言,在合规性与可扩展性层面的影响并不大。至于是否将 Bybit 平台的 VIP 与机构用户更多迁移至 Mantle 链,我们会从实际业务需求与具体场景出发审慎评估。
 
我们不会 “为了 Mantle 化而 Mantle 化”。这不会改变交易所现有的合规体系或既有获客需求。我们的方向是寻求协同效应与合作机会,而非为了 “赋能 Mantle” 而牵强调整。
 
Mantle 如何应对 RWA 赛道合规托管与流动性的现实挑战?
 
Emily:RWA 作为我们当前的核心战略方向之一,Mantle 在这一流程中扮演的是技术基础设施的角色。至于链下资产的合规与托管等环节,会由专业服务商或合作伙伴提供解决方案。我们目前已有代币化合作伙伴,由他们专门处理上述事务;这些并非公链基建本身需要承担的职责。
 
我们现在采取的路径基本如此。与此同时,我们较早支持了 RWA 的代币化,并且成为首个上线 xStocks 现货交易的交易所之一。在 RWA 这一领域,我们与一批走在前面的先行者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。
 
这些合作方已形成诸多最佳实践,包括合规托管与流动性模型等方案。我们以合作方式推进。例如前段时间,Mantle 的相关基金与 Securitize 这一代币化平台开展了合作。总体而言,我们会继续通过与专业代币化机构协作,来推进 Mantle 在 RWA 方向的落地。
 
我们再回到 Mantle 与 Bybit 的联动。未来 Bybit 虽然把部分 CeFi 产品与 Mantle 做更深度协同,但仍将以真实需求为导向。资金会流向 “赚钱效应” 更强的场景:当 CeFi 行情更好时,用户会偏向使用 CeFi;当 DeFi 行情占优时,用户会更多转向 DeFi。未来 CeFi 与 DeFi 的边界与协作一定会越来越多、越来越深,形成更紧密的融合。这些方向我们都在探索中。并且会坚持夯实基建,确保技术就绪来为流动性打好基础,Mantle 作为模块化 Layer 2,是率先采用 ZKP 的 Layer 2 之一,目前也是采用 ZKP 且 TVL 体量居前的网络之一。前段时间 OP 也宣布将采用 ZKP,这条技术路线在跨生态互联上更具优势。
 
关于资金与体量基础。Mantle 目前链上 treasury 规模在四十多亿美元量级,能够提供可观的基础流动性。再就是 “资产 × 交易” 的正向飞轮。核心仍在于把对用户有吸引力的资产引上链,先带动真实交易需求;再将生态中的流动性有效分配给这些资产,由资产反哺更好的市场深度,吸引更多用户,形成循环。因此,我们会在 RWA 资产的引入上投入更多工作;接下来,Mantle 链上会看到更多稳定币与 RWA 资产的落地,随后配套更多 DeFi 应用。这些都会循序推进、逐步构建。
 
跨生态互通:Mantle 打通 EVM 与非 EVM 潜力
 
Emily:行业一直在讨论 “链抽象”。从需求与应用出发,用户并不需要理解背后是哪条链、什么共识、采用何种机制;他只要 “想交易就能买到,想办的事就能发生”。因此,如果目标资产在其他链上,而 Mantle 侧的用户有需求,我们就应通过跨链桥或自研跨链协议,将其他生态的优质资产 “最快、最安全” 地引入 Mantle,供用户进行交易与各类 DeFi 应用。这是公链应当承接并满足的用户需求。
 
同时,这不仅是吸引 Web2 用户的关键。归根结底,Crypto 的核心仍是 “资产与交易”。无论是中心化交易所,还是公链,只要资产在那儿,用户就会去那儿。要吸引用户,就要看我们能否更快地承接这些资产,或者更有前瞻性地创造这些资产。
 
因此,我们既需要对市场保持前瞻与判断力,也需要在技术侧提供更安全的机制与方案,确保 Mantle 能尽快、稳妥地承载更多 “用户真正需要” 的资产。
 
这也呼应了我们接下来在 Mantle 链上 “有针对性地引入一部分资产” 的做法,这部分资产我们仍会以 RWA 为主。当然,我们也欢迎 builders 到 Mantle 上来构建你们想做的产品,服务 Mantle 生态的用户。
 
至于为什么 builders 要来?Mantle 是一条相对成熟的 Layer 2 公链。对开发者而言,相较于在 Solana 上开发(我自己也做过 Solana 的 DEX,深知门槛相对更高),在 EVM 生态上开发的门槛更低、上手更快,这是一个明显优势。
 
其次,在生态与公链层面,我们会为开发者或资产发行方提供支持,既有 “有形” 的,也有 “无形” 的。有形方面比较直观:Mantle 的 treasury 规模可观,这些资金可以提供切实的支持;你的资产上线后,我们会进行撮合与一定的流动性支持。从以往在 Mantle 上线的项目与资产可以看到,我们确实为它们提供过实打实的流动性配套。
 
无形方面,则是 Bybit 的品牌效应、流量与市场层面的支持。选择在 Mantle 上构建,往往能同步获得与 Bybit 体系协同的资源与导流,这些都是发行方在 Mantle 上能得到的增益。
 
猫弟:那如果展开来说,会不会有一天在 Bybit 上可以直接买 Mantle 链上的代币?有点像 Coinbase 和 Base 那种关系。
 
Emily:现在是有的,Bybit 目前可以直接购买 Solana 链上的资产。我们有一个板块叫 Bybit Web3,之前这个产品形态是钱包,但我在 3 月份决定下线钱包功能,转而上线 Solana DEX——ByReal。
后来我们把 Bybit Web3 从 “钱包形态” 转为 “交易形态”,因此 Bybit 的中心化账户资金可以直接购买 Solana 链上的资产;其背后对接的是 ByReal 和 Jupiter。接下来我们也会把该板块扩展到其他生态,包括 EVM 的以太坊会尽快支持,Mantle 我们也会考虑支持。
 
衡量协同成效:Mantle 与 Bybit 有什么指标与时间表?
 
Emily:整体 OKR 被细分为三大块:第一块是 Mantle Chain(公链本身)。衡量指标采用较为标准化的公链评估口径,包括 TVL,以及 TVL 的资产结构分布(例如 stablecoin 在 TVL 中的占比、季度目标占比变动),还会跟踪链上活跃地址、DAU、以及 DEX 的交易量等。这些与我们既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。
 
第二块是 MNT 资产在中心化交易所(CEX)的表现。Mantle 与多家 CEX 建立合作,近期也已在 Bitfinex 等平台上线。我们会将 MNT 当作一项资产来运营,关注各交易所的 AUM 增长、资金流入 / 流出、交易量等核心指标。
 
第三块是 Mantle 上的 DeFi 生态。我们会针对性引入重点资产,并在半年后复盘:究竟引入了多少类别的资产?这些资产在生态内的定位与贡献度如何?是否带来真实的链上活跃交易?相关流动性池的 TVL 是否实现增长?以上将构成我们后续重点关注的 Mantle 生态 OKR。
 


风险提示

根据央行等部门发布“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”,本网站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,不对任何经营与投资行为进行推广与背书,请读者严格遵守所在地区法律法规,不参与任何非法金融行为。吴说内容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转载、复制等,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。目前存在大量伪造账号,吴说只提供区块链行业信息,任何内容不涉及政治,也绝不会私信要求转账,更不会喊单某一代币,请勿相信。

关注我们
生成海报

风险提示

根据央行等部门发布“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”,本网站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,不对任何经营与投资行为进行推广与背书,请读者严格遵守所在地区法律法规,不参与任何非法金融行为。吴说内容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转载、复制等,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。目前存在大量伪造账号,吴说只提供区块链行业信息,任何内容不涉及政治,也绝不会私信要求转账,更不会喊单某一代币,请勿相信。

请长按保存图片,将内容分享给更多好友